臺灣有機農業
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
臺灣有機農業現狀
珍古德博士曾說:「我們一天有三次機會可以改變世界。」
每個人每天所需要的飲食,如果都能優先選擇有機友善耕作、本土生產、低碳蔬食、少添加物的永續食材,帶動友善環境之農業及餐飲業,就能具體協助減少碳排放,也可守護自身健康及環境生態。
《有機農業促進法》
邁向農業淨零
為減緩地球持續升溫,淨零排放是全球共識,臺灣預定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,農業部更具體訂定提前在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,有機農業不用化肥、化學合成農藥及採用自然的耕作方法,兼具「減碳」與「增匯」效益,為達成農業淨零的重要策略項目,政府將持續推動有機及友善耕作,未來亦可結合企業ESG、碳權等新興議題,協助農民創造更多農業附加價值。
2017年農業部啟動《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》,自2019年5月30日「有機農業促進法」施行,政府積極推動有機及友善農業,有機農業為氣候變遷及淨零碳匯之解方。
有機農業促進區
依據有機農業促進法第六條,各縣市政府得設置有機農業促進區,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可供農業使用者,應優先設置為促進區;而各縣市政府可對促進區內尚未施行有機生產之農民輔導轉型,並得要求其採取必要措施,以避免有機農田遭受鄰田汙染。截至2023年,有機農業促進區設立3處,面積共約219公頃。
設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
為強化有機農業典範發展效能,於花蓮縣設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,占地約10.3公頃,建立臺灣有機栽培技術及示範推廣場域。該中心於2023年11月正式揭牌啟用,為全世界第5座、亞洲第1座有機農業研究機構,將致力於「生態有機農法」及「原民有機技術」等多項新興先驅性研發與技術建立。目前進行的研究項目包含以下:在加工技術方面涵蓋作物採後處理,以及果樹類農作物全果利用的研發;在作物栽培和育種方面包含有機栽培與氣候暖化調適之新品種篩選;在病蟲草害管理方面則是研發天敵之替代寄主繁殖設備,以及新式天敵投放設備等。在國際上,將與世界有機農業接軌,期成為與各國交流合作與參訪基地,提升臺灣在國際研究上的能見度,並引領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升級。
在新政策的努力下,有機與友善耕作面積從2016年的6,783公頃成長約3.6倍,在2023年國內已通過認證之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計18家,通過有機驗證面積17,365公頃;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共47家已通過審認,登錄友善環境耕作面積6,749公頃,合計面積24,114公頃,占國內耕地比率達3.06%。較2019年底有機農農業促進方案施行後,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13,441公頃成長79.4%。
推動有機食材使用
協助學校午餐食材供應或團膳業者建置有機食材處理設施,完善有機食材供應體系,由校園帶動家庭有機蔬菜健康消費。截至2023年已有21縣(市)、3,017所學校,每週食用有機食材(以有機蔬主)及有機米。
推廣綠色餐廳及有機餐廳
(一)有機之心餐廳:國立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與農糧署合作推動「有機之心‧美食餐廳」計畫,宗旨為擴展有機農產品行銷通路,鼓勵餐廳支持有機農民,消費者安心食用。會員均為使用國產有機食材料理的餐廳,截至2024年1月全臺已有15個縣市共99家餐廳加入。
(二)綠色餐廳: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於2018年創辦「綠色餐飲指南」,鼓勵餐飲業者優先採用有機友善及當地當令食材、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、減少添加物使用、提供蔬食選項、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。
拓展有機農產品多元行銷通路
積極協助農民拓展有機農產品行銷通路,輔導零售通路及大型量販店合作設置有機農產品專櫃243處,設置有機農夫市集16處,建立個別有機農場電子商店112家,以及線上農夫市集銷售平台1處(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),提供來自全臺各地230項以上有機農產品,方便消費者手機APP線上查詢及採購,並參與大型食品展覽會活動設立有機主題館區等,以拓展有機農產品多元行銷管道。
促進有機農產品出口貿易
自有機農業促進法正式施行後,臺灣積極洽談雙邊有機同等性國家,截至2023年,已簽署「雙邊有機同等性相互承認協議」有日本、澳洲、紐西蘭、加拿大、美國、印度、巴拉圭,促進臺灣有機農產品國際貿易。
推動有機食農教育
持續推動有機食農教育,深入各級學校、幼兒園、社區共食及樂齡中心、通路賣場、機關團體與企業等,宣傳有機生活態度與觀念,2023年辦理校園與機關團體有機食農教育課程238場次以上,超過8,702人次參與。
有機水產
因應「有機農業促進法」108年5月30日施行,每四年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方案,此涵蓋有機水產養殖之推動,明訂有機水產之驗證基準及類別品項,並為促進有機國際市場及符合綠色飲食與消費需求,爰輔導國內養殖漁民及相關業者建立友善養殖環境,以混養模式增加生物多樣性、降低養殖密度、減少抽取地下水及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等理念,並鼓勵參與有機水產驗證制度,目前已有5家農產品經營者取得有機水產品驗證,主要為水產植物(藻類)及水產動物(蜆、文蛤、龍膽石斑、白蝦及虱目魚),養殖驗證面積約達17公頃。
有機畜產
(一)自2007年推動有機畜產相關驗證基準;另持續輔導有機畜產業者,遵循有機畜產相關法令,生產合法之有機畜產品及加工品,以供應市場需求,並提升消費者對有機畜產品及其加工品之信任;截至2023年全台計有4家有機畜產品生產業者,驗證品項包含雞蛋、雞肉及豬肉,通過有機畜產生產驗證面積為1.9276公頃。
(二)為推動畜牧友善生產政策,於2015年及2016年分別訂定「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」、「豬隻友善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」,並於2022年修正「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」,2023年訂定「肉牛友善飼養系統定義與指南」供產業參用。同時透過政策,鼓勵畜牧場轉型投入友善生產模式,自2021年至2023年計有12場畜牧場申請轉型友善生產系統。
特色有機作物介紹
有機作物
2023年有機驗證作物的生產面積17,365公頃中,以蔬菜類為最大宗占7,938公頃(占有機驗證總面積45.71%),水稻類次之占3,423公頃(占有機驗證總面積19.71%)。有機蔬菜的種植主要集中在嘉義縣、南投縣及雲林縣,而有機水稻則集中於花蓮縣、臺東縣及宜蘭縣。在友善耕作面積中,同樣也是蔬菜類最多,占3,731公頃(占友善耕作總面積55.28%),次之則是其他與特用作物類共1,583公頃(占友善耕作總面積23.46%)。
有機稻米
- 截至2023年底,臺灣有機稻米種植面積達3,423公頃,為最高種植面積的品項,占整體有機作物種植面積約20%,占全國稻米種植面積1.4%。
- 有機稻米的主要產區位於臺灣東部及雲嘉地區,是臺灣有機作物生產技術相對成熟且入門困難度低的品項,如果能良好管理有機稻田,其單位產量與慣行產量差異不大。
有機茶
- 截至2023年底,臺灣有機茶種植面積達524公頃,占有機作物種植面積3%,占全國茶葉種植面積4.3%。[查看範本]
- 有機茶的主要產區位於南投縣、花蓮縣、高雄市及新北市,較常見且具臺灣特色的種類為烏龍茶與紅茶(烏龍茶包含清香、熟香、凍頂、東方美人、紅烏龍等)。
- 自2019年起,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開始設有有機主題茶展館,由農糧署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辦理,每年遴選100款臺灣有機茶,吸引民眾認識與品嚐有機茶。
- 於2020年,農委會茶葉改良場(現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)與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辦理第一屆全國有機茶TAGs分類分級評鑑活動,並推出臺灣特色茶風味輪,代表臺灣有機茶產業已日趨成熟,且製茶技術提升,具有高品質及臺灣特色的好茶。至2023年已辦理第四屆全國有機茶分類分級評鑑活動,評鑑類別包含清香型部分發酵茶、紅茶組、袋茶組。